今天是:

基地概况

基地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概况 >> 基地简介

基地简介

基地名称: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

基地级别: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一、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建设现状

(一)人才队伍

目前团队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40余人,含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管理与技术经济协会副理事成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特聘物流专家等。其中,高级职称15名,博士19名,学科背景涉及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物流管理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经济学等,完全能够支撑基地建设需要。

1.首席专家

胡培,教授,博士,海燕策略线路1book经济管理学院特聘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管理系统分析与决策;企业管理理论及应用。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教育厅特约督导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特聘教授、西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软科学)学科组评委、四川省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四川省管理与技术经济协会副理事长、科技部重大项目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决策科学、碳排放计量标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SCI、SSCI、CSSCI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论著3部,其中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并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4项。主持企业项目30多项。

2. 主要研究成员

陈臣,电子工程学士/计算机科学硕士/管理学(金融理论方向)博士,现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金融经济统计、区域经济、多目标优化与智能算法。四川轻化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客座教授、成都工业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专家顾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JCR TOP期刊2篇,SCI/SSCI期刊10余篇,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项。

陈忠路,海燕策略线路1book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绿色金融。成都市政府目标绩效考评工作创新项目评估专家;西南交通大学校外特聘教授;长期担任Energy Economics、Finance Research Letter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等SSCI期刊审稿人。近年来在等SSCI期刊发表论文16篇,其中JCR TOP期刊3篇,CSSCI期刊论文3篇,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各类科研项目10项。

姚通,管理学博士(交通运输铁道管理方向),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交通与旅游学科、区域经济、金融经济等专业交叉研究。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四川教育评估院专家库成员、成都市人社局专家库成员。主持省厅级课题3项,持有国家发明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15篇(包括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SCI/SSCI等核心期刊6篇)。

刘芳,工商管理博士(国际经营战略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民族经济、创新绩效。语言能力:韩语TOPIC4级,英语CET6级。近年来发表论文总数10篇,其中SSCI3篇,KCI1篇,EI1篇,CSSCI1篇。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承担和参与教学科研纵向课题数余项。

陈建宇,全球贸易金融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贸易、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韩国国家级科研项目--BK21+国际贸易纷争调解事业团研究员(2017年-2019年)。近年在SSCI、SCOPUS,KCI检索发表数余篇学术论文,IGI Global登载过专著章节。曾负责耐克OEM公司(韩国昌新)可持续发展报告(韩国总部及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工厂)编写相关工作,精通韩语并取得最高等级TOPIK 6级。

李裕坤,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市场、绿色金融。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和参与教学科研纵向课题数项,参与服务地方横向课题十余项,合作出版专著1本。

(二)现有基本条件

单位可为研究基地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场地与设备条件。其中交通物流实验室占地645平方米,学校先后投入了335万元进行冷链物流智慧化实训基地的装修改造和建设,购入了多媒体控制系统、温度控制设备、定制化桌椅、智能搬运机器人、冷冻库、气调库、冷藏质检台、冷链温湿度监控系统、智能保温箱设备、移动冷藏车、冷链综合业务系统和电脑等,设备价值231.2万元,为专业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ERP实验室占地126平方米,设备资金价值307.487万元;2021年新建的大旅游产品交通运输仿真整体规划实验室占地72平方米、智慧大旅游产业链实验室占地379平万米、贸易经济实验室占地223平方米,三个实验室总价值657.72万元。

(三)部门合作情况

已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参与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参与《成都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写;参与《2020年成都市生态环境统计公报调研统计工作;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开题。

二、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发展规划

(一)研究方向

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以二十大报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两山”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成都所关心的绿色发展问题,将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作为重点突破口,并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以下研究方向,旨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1.绿色空间结构调整

2.绿色低碳产业

3.绿色交通

4.绿色旅游

5.绿色烹饪

6.绿色食品

7.绿色供应链

8.绿色金融与碳金融

9.能源结构调整

(二)发展规划

1.研究基地硬件建设

本研究基地三年内预期投资1500万元,在已有硬件设施基础上建成绿色低碳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相关实验室,其中已有设备仪器930.2万元(如表1所示),即由经济管理学院已建成的智慧大旅游产业链实验室、交旅融合智慧化实验室、贸易经济实验室、冷链物流实验室以及信息工程学院已建成的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处理工学实验室、虚拟仿真工程实验室的设备整合而来。规划建设分两期,第一期:2022-2023年,追加投资269.8万元,新增仪器设备建设科研实验室;第二期:2024年继续投入300万元,建设人才队伍和科研软环境。基地投资构成以软硬件环境建设投资为主,建设资金筹措采取申请成都市社科联建设经费、自筹与共建单位筹措为主。

表1 基地建设与投资情况

序号

名称

投资金额(万元)

占地面积(平米)

1

交旅融合智慧化实验室

123.9

72

2

智慧大旅游产业链实验室

533.3

379

3

贸易经济实验室

223

4

冷链物流实验室

273

645

5

电子技术实验室

600

300

6

数字处理工学实验室

7

虚拟仿真工程实验室

8

绿色低碳能源实验室

2.基地软件建设

一是建设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网站,具体专栏包括基地介绍、基地管理制度介绍、项目管理制度介绍、科研动态、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等。基地介绍部分,主要是本基地成立目的、意义及研究方向、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简要情况介绍;基地管理制度部分,主要是基地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项目管理部分,主要是发布基地资助项目的指南、立项情况、项目进展及项目考核,以及结项情况等;科研动态主要是研究基地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基地举办的研讨会等情况;成果转化主要是研究基地提交的决策报告采纳情况。二是制定基地的管理细则,主要分为总则、职能职务、主要责任、队伍建设、项目管理、建设经费六方面的内容,制定详实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3.决策支撑

在三年内,力争承担国家、省、市低碳绿色发展相关重大课题至少2项,并递交绿色发展决策报告100份以上,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积极制定并完善环保行业技术规范,构建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每年测度并发布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指数,宣传当前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情况。每年资助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项目50项,研究内容涉及城市低碳布局、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节能低碳建筑、能源替代优化、生态系统建设、公共机构示范、绿色低碳制造、绿色金融发展、碳交易市场构建等领域,为成都建成示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城市共享理论支持。

三、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预期成果

“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将整合海燕策略线路1book以及所有在蓉高校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和资源,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研究院通力合作,并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服务成都、立足四川,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领域的特色专业智库。在五年时间内,协同成都市环境保护研究院和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共同完成以下目标:

1.科研成果

到账科研经费不低于800万元,出版专著3~5部,国家级立项项目不少于3项,省部级立项项目不少于5项,地厅级项目不少于10项,同时申请国家专利不少于8~10项,取得省市级科研奖励5~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80篇,其中SSCI/SCI/CSSCI收录论文不少于60篇;

2.成果转化

首先,依托研究基地,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智能制造、低碳旅游项目等成都重点产业,为政府提供相关决策报告。其次,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院合作,在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领域进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最后,与其他研究基地合作,共同围绕成都市政府决策的需要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工作,强化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找准发力点,下沉一线摸清各方需求,摸清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的“痛点”“断点”“难点”,创新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发起成立“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联盟”,构建长效、可持续的服务机制,构筑绿色低碳发展新生态,为成都市政府提供咨询报告,获得政府认可。

3.人才培养

首先,依托本研究基地的科研平台,整合成都高校不同年龄层次、学术层次的绿色低碳领域科研人才,努力形成一支学术力量雄厚、学科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学术成果,推动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借助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合作机会,争取踏入政府智库行列,参与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绿色低碳发展决策中去,在实践中帮助成都市政府培养决策人才。